close

舞台劇是昨天(7/28星期四)在市政府裡面的親子劇場<註>看的,《夏日情事》是今天(五)在國賓長春。

兩個都有提到改變,《我記得》裡面的是時間的必然,《夏日》則是驟然。

兩個都覺得不錯,不過兩者比較起來,還是比較喜歡《夏日情事》,雖然它很淡,像是用色鉛筆輕輕帶上色彩,節奏很生活化也很長鏡頭,我們跟著莎夏走下樓梯,跟著男主角在沙發上發呆,然後.....什麼事也沒發生。

但是生活不就是這個樣子嗎? 然而,那看似無意義的生活切片中,組成了我們,讓我們成為完整而獨立的個體,擁有完整而不可取代的個人經驗。

相較之下,《我記得......》是南瓜濃湯,滋味豐厚。我喜歡黃健瑋鬆鬆地講話著,卻字字清楚 (事實上,我做第二排中間,但他是唯一一個我從頭到尾每個句子都聽得很明白的,其他人都有字糊掉的狀況發生。) 黃健瑋把黃救國的18歲和45歲兩個階段區分得很好,看著看著,我就開始想,是什麼讓他從那麼桀傲不遜的憤怒青年,經過歲月經過社會化,變成仍然是有理想跟溫度,仍然堅持著目標,仍然熱血,卻柔軟許多,平靜許多。我想四十幾歲的他們,應該就是黃救國仍然喜歡自己,如同喜歡18歲的自己吧。其他人,好像或多或少都對自己有些失望。

而我呢,我45歲的時候,會喜歡45歲的自己嗎? 

突然天外一筆想到一個問題,記下來,也許改天某個演後座談可以問問專業的演員們:

「如果今天被分配到的角色,你真的很討厭他/她的個性,跟你的真實性格也落差慎大,可是編劇並沒有要角色自我厭惡的意思,導演也比較希望你呈現原作精神,那你會怎麼處理這個角色?」

(跳回來)

《我記得......》劇情還可以,題材容易引起共鳴,演員幫忙加了很多分,是可以入劇場一看的戲 (但是不用執著買前面,因為第二排一樣會聽不清楚部分字詞 XD)

我喜歡這部戲幫助我回想起年少的記憶,但不喜歡部分場景中突然高亢的情緒。還有,我的大學時代,旁邊的社團好友們通通會罵髒話(男生尤其是把髒話當發語詞),久了也很習慣了,但是那些把髒話當作口頭禪的好友們,不會用那麼強烈的情緒。因為那就只是個口頭禪發語詞,助興用的,罵的時候也不是真的有多麼不高興或憤怒,哪有人一天到晚那麼生氣的呀,心臟會壞掉吧。

當然,也許那是大學,高中的憤青們也許就是在那種狀態中,我不知道,畢竟我從來不是憤怒青年。說來羞愧,我的社會運動意識,是一直到洪仲丘之後,甚至是318學運開始,才慢慢地長出來的。高中時我打辯論賽,大學時我參加服務性社團,雖然也都是與真理啊,人群啊有關的社團,但是前者只是著迷沒有標準答案的題目,可以各自表述呈現正反的趣味;後者則是立基於夥伴感情跟喜歡小朋友。都不是什麼被正義驅使,或有多大的服務之心,沒有想太多,就只是喜歡,就只是感覺蠻好的,於是就參加了。

好啦,就先打到這邊吧,若日後有什麼想到的,再補上去。

 

<註>:我一直把兩廳售票網上寫的地址:臺北市政大樓親子劇場 (台北市市府路1號2樓),整個斷句斷錯,我一直以為是臺北市-政大樓-親子劇場,剛剛還在想好奇怪,明明市府大樓,跟政大毫無關係啊,為什麼售票網頁要寫政大什麼的,跟政大毫無關係啊。(......我現在記得了。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licezz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