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角色名對照:(等號左為北藝大,右為台南人)

年輕女演員:妮娜(陳昭瑞)=玫瑰(李紹婕)
年輕劇作家:特列夫(吳言凜)=海盟(魏雋展)
知名作家:特里果林(蕭東意)=陳雨祿(李易修)
女明星:阿爾卡吉娜(鄔曉萱)=葉月桃(黃怡琳)
醫生:多恩=林明道
女明星哥哥:索林=葉月林
僕人:亞科夫=阿財
台南人版本的阿龍:新角色(?)(瘦瘦曾威豪飾演)

 

(底下附上幾張模糊不清的節目單照片,我翻拍的太糟了,真對不起設計者,改天重拍,囧)

 

去年十一月到北藝大看秋季公演全本海鷗,之前完全沒看過契訶夫的戲,單純只是因為舞監朋友而知道這齣劇,看了網站簡介後好像蠻有趣的,於是到圖書館借了劇本,但是還來不及弄清楚詰屈聱牙的俄國名字間彼此的關係,大約是亂翻完第一幕之後,就進場看戲了。在看戲當下,純真的妮娜(陳昭瑞飾)深深地感動了我,第一幕與特列夫兩小無猜,單純的快樂,對照第四幕彼此多年後的重逢,回不去從前的蕭條,像是從淡淡而輕快的原野水彩畫,轉化為濃烈而深褐色的印象派油畫,又彷彿可以在第四幕聞到燒焦的味道,像是從深夜森林取出半截燃燒未完全的枯枝。而第三幕與大作家特里果林在花圃中滋生的情愫,最後妮娜獨自坐在鞦韆上,輕輕的晃著,呢喃著,是一朵甜蜜的棉花糖,鬆軟可口,專屬青春。 

北藝大陳昭瑞1 (北藝大陳昭瑞,飾演妮娜) (演員專訪blog )

 

另外,女明星由鄔曉萱飾演,演員本人是大四學生,卻能建立起四十多歲的角色阿爾卡吉娜,展現熟女風姿綽約的魅力,真的很不簡單。

北藝大鄔曉萱等2  ((北藝大鄔曉萱,飾演阿爾卡吉娜) )(演員專訪blog )
而其他演員亦能掌握與本身年紀相差甚多的中老年角色,沒有突兀感,令人深感佩服。

 


看完後覺得很滿足,乘著夜色,在公車上我感到平靜,也稍微回顧了自己的人生,
妮娜對作家說:「如果有一天,你需要我的生命,那就來拿走它吧」,這樣的天真和單純,是什麼時候離開我的呢?然而我是隱約記得好像曾經有過這樣子的一段時光,人家説青春阿青春,不過到底是青(ㄔㄨㄣ),還是三聲呢,好似兩者非得合併才完整。回首過去,還真不少令人尷尬的時光,卻也安慰,阿,至少我年少時也是做過一堆蠢事,沒有浪費年輕人的特權。

 

因為確實地被感動了,所以縱使後來在網路上讀到負評,談論關於時空背景錯亂的問題,雖然也因此覺得:「阿,原來有這樣的問題阿?寫的真好,那麼真想知道劇組的思維,應該不太可能是無知,而是選擇過的結果吧?好想知道原因阿!」不過,這些都不影響我對北藝大版本的喜愛。也許,懂得太少偶爾也是種幸福吧。

 

舞台設計部分,北藝大和台南人的共同點只有「使用原木色的地面」,呈現鄉村風格這點是相似的。北藝大使用了很多類鏡面的設計,呈現倒影、虛假與真實;台南人則從頭到尾在舞台左邊都有一棵無葉大樹,雖然是從頭到尾都無葉,可是我觀戲時卻有春到冬的幻覺。(突然想到,無葉是隱喻葉家人終將沒有後代嗎?)

 

文本架構上,相較於北藝大貼著原著走的路線,台南人的海鷗則飛到日據時代的台灣,在主要人物關係不太變動的前提下,加入鄉土霹靂火模式,試圖藉此表現出角色內心濃烈的情感。

 

北藝大節目單摘錄了幾段契訶夫對此劇的註解:
契訶夫:「這是部喜劇,有三個女角,六個男角......有風景;劇中有許多關於文學的談話,動作很少,很重的愛。」
契訶夫(說失敗的首演中的演員們):「演員演得太多了,如果他們演的和現實生活一樣就好了。」
節目單並提及,契訶夫認為莫斯科藝術劇院這個團體(即後來成功搬演海鷗的成員),是與他的靈魂與感情契合的。

北藝大海鷗封面底  (北藝大節目單封面和封底)

以上種種,與台南人導演呂柏伸老師所引述的資料是衝突的。
台南人節目單:(內含兩種寫法:契可(ㄎㄜˇ)夫 vs 契訶(ㄎㄜ)夫。以下為了表達我對蔡柏璋無厘頭書寫風格的愛好,粉絲Alice決定盲目無條件支持蔡柏說的吐痰清喉音版本「訶」,ㄎㄎㄎ。<野口笑>)(不過說正經的,我是真的贊同蔡柏忠於原音的看法啦!)

 

(跳一下,回到台南人節目單)
契訶夫曾說過:「史坦尼斯拉夫斯基毀了我的戲」「...那是史坦尼斯拉夫斯基把看我戲的觀眾都搞成愛哭寶寶...」

台南人內頁色調 台南人雙封面    (右:台南人節目單內頁,左:封面和封底)

甚至,在今年三月十五日的高雄教育電台廣播中,呂老師也提到從契訶夫和其夫人(同時也在莫斯科藝術劇院版本中飾演女明星)的書信中,可以看出劇作家和導演之間對詮釋方式的看法不同。我猜,這應該是除了海鷗是喜劇還是悲劇的辯證外,另外一樁公案吧?

 

不論如何,單就改編成果來看,台南人版本呈現另外一種好看。閩南話穿插少許日文,幫助觀眾回到日據時代中後期。好看的小細節及選擇,如阿龍的出場時的喜感(畫龍點睛的阿龍?!),則增添了單從台詞面看不到的喜劇成分,展現了台南人的創意和執行能力:

 

第一幕:
◎ 「好像有人在那裡?」「一個人也沒有」
◎ 「你(游泳的僕人)怎麼這麼快就會來了?」「你(年輕劇作家)叫我早點回來的阿!」
◎ 玫瑰的演出搭配阿財的釘釘子聲(?),變成尼姑念經般的台詞(還邊旋轉邊唸,呈現荒謬的趣味)

 

第二幕:知名作家一慌之下,差點把年輕女演員丟入井裡的卡通化橋段。
第三幕:
◎ 女明星和知名作家的桌上性愛,游泳僕人阿財看到後去叫阿龍來一起看
◎ 女明星:「阿龍怎麼都沒有看到你?」阿龍:「我都在唱歌。」

 

此外,台南人所謂的「霹靂火元素」,似乎是加在女明星黃怡琳和年輕劇作家海盟身上,知名大作家陳雨祿也有一些,不過沒有黃明顯,其他人則應該是沒有。這樣的手法的確是達到導演預期的目的:我希望時而讓觀眾融入,時而讓觀眾疏離。(from廣播訪問) 然而,也因此拖慢了節奏,一句話講半天還沒完(因為要搭配誇張的肢體),而這部作品本身就很長,能展現戲劇衝突點的部分又早就被契訶夫特意拿掉留白(年輕女演員和知名作家同居還生小孩、年輕劇作家的兩次自殺),如此一來,對於已經知道劇情而且本身不愛霹靂火口味的我來說,雖然是看星期日下午場(5/6),理論上精神應該要不錯,卻覺得時間好漫長。還好台南人在第一幕完安排休息十分鐘,二三幕之間有瘦瘦唱歌,三四幕間又休息了十分鐘,讓觀眾有喘氣繼續蠻牛下去的機會,同時也再次讓觀眾在戲和現實之間跳進和跳出,是蠻聰明的選擇。

 

所以,節奏上我比較喜歡北藝大的,也許跟那時候是第一次看也有關,同時間內還要消化角色間的關係,三個小時多的時間一下子就過去了,雖然開場兩個多小時後才有休息,然後接著短短的第四幕,整個感覺情緒蠻連貫的,而且看完立刻想要再看一次。我很喜歡中間換幕不休息時的點子:(1)使用橫幅布景水平移動而非垂直移動,降低觀眾衝擊感。(2)crew穿上莊園工人服 此外,是我的錯覺嗎,我覺得換幕時莊園工人們有種特別的節奏耶,像是一首簡單而輕鬆的小詩,或是捷運上貼著的短短小品文,看了還蠻舒服的。

 

至於角色詮釋,不知道為什麼,我覺得海盟(魏雋展)和玫瑰(李紹婕)好像沒有真正愛過彼此,但特列夫(吳言凜)和妮娜(陳昭瑞)則有。也許是我有點無法接受海盟會拿槍指著玫瑰,而且在海盟離開後,玫瑰竟可以接著和陳雨祿有說有笑。這樣的敘事順序和衝突下,我看不出玫瑰和海盟曾經非常相愛的痕跡,於是第四幕重逢的悲傷,或是第三幕海盟倒在媽媽懷裡的大哭,就顯得有點不知從何而來。
對我個人來說,有三對情侶的感情一定要在這齣戲是成立的,否則我會有點不知道為何觀看:女明星和知名作家,年輕女演員和年輕劇作家,年輕女演員和知名作家。在這一點,北藝大的版本比較能說服我。(台南人加油!我覺得你們後面兩條線可以再思考一下,快點找到卡關的地方吧!)

 

其他角色方面,兩個版本各有詮釋上的選擇,都蠻好的。北藝大版本的葉子彥導演,讓女明星、年輕女演員、成名作家和年輕劇作家這四個人,站在比較清楚的位置,其他角色則相對後退一點點,不過也沒有模糊掉。(但這點不很確定我有沒有誤解,畢竟個人的人臉辨識能力一向偏弱,當時來不及立刻弄清楚所有人,也許因此有這樣的感覺?) (我的辨識能力有多弱?我是英語老師<=同一班的課超多>,可是我曾經兩次段考之後才發現我的任教學生中有雙胞胎在不同班,怪不得我老覺得一天到晚遇到那個學生....囧)

 

台南人的呂柏伸導演,讓十個角色都有當主角的時刻,因此觀眾可以看到醫生和管家妻子互相會調情,會有肢體大動作(北藝大的版本比較像管家妻子在單相思,醫生不理不睬),懦弱受氣包的小學老師到了台南人,變成囉唆碎唸,比北藝大版本的敢表達自己的意見。感覺這十個角色,像是轉蛋機裡的公仔,哪一個出來都是驚喜。不過,我對這次的李劭婕略感不解,我看過她在Q&A裡的傅嚴歆,美女與野獸的Beauty,Re/turn的高中女生雷奕梵,K24的Rebecca、小辣椒和蟑螂姊姊,我一向覺得她是個能確實詮釋不同角色,並且賦予不同生命獨特風景的好演員阿。可是這次,在看她演出時,常常跳「阿,這是李劭婕,不是玫瑰」的感覺。我看不到玫瑰的迷人之處,看不到心思單一而純粹的少女情懷,可是,李劭婕在Re/turn裡,把高中女生雷奕梵演的超好的阿,完全把少女的純情和可愛演的入木三分,超級迷人。這次怎麼會沒有表現出青春的印記呢?莫非語言阻礙了她的表演?不會說台語的劭婕,一直以來都非常積極爭取這個角色,所以早早就把台語版的詞都讀通了也記熟了,雖然本人還是不會台語。有多不會台語呢,轉述柏伸老師說的:她必須把對手的台詞也背起來,否則會不知道對方在說什麼。除了語言造成的影響,我真的想不到這次玫瑰角色沒塑立成功的原因阿,明明是能力那麼好的演員!

 

最後,劇本部分,第二次閱讀後,我發現醫生常常做出對事件的小結論,或是引導這群人的話題方向,甚至是事件的處理方式。不過阿,我對於醫生在第一幕時對妮娜(玫瑰)演出的感動,實在還是很難想像,我讀不懂妮娜/玫瑰那段獨白的趣味,只覺得尷尬,不論是閱讀或觀看都是。

 

恩,心得寫完了,呼。舉手發問一下,有沒有誰有參加到當初北藝大的海鷗演後座談,或是和這次的台南人的演前導讀阿?兩次我都錯過了,好想知道講了什麼喔。

 

另外,台中和台南的觀眾,請放心買票吧,戲還是值得一看的,也有若干拍案叫絕之處。況且,這是台南人第一次在「西方經典台語翻譯演出計劃」這系列中,不再語言直譯,時空模糊阿,也是劇團新的嘗試,可能的話,還是去支持一下吧!

 


ps:
附上北藝大海鷗劇照links ( from葉子彥導演blog)
(1) 大張 
(2) 小張,較多 


arrow
arrow

    alicezz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