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這篇分成兩部分,前1/3是我薄弱的心得,後2/3是演後座談的筆記。

這是兩個獨立作品,一票兩戲,外加演後座談,每一送三,物美價廉,簡直是老闆跳樓,比大亨堡還超值的媽媽最愛優惠組合!! (這什麼不正經的類比...)
(以上是啟動推坑生火的壞朋友模式,歡迎大家多來看品質保證,沒有六個夢花系列霹靂火,但是春夏秋冬都會推出公演的北藝大公演!)


原本想在開演前,先到藝大圖書館看春醒劇本,但一方面是太晚出門,一方面是看本離看戲過近好像會互相干擾,所以也就算了。這次一樣發揮冒險犯難的小丸子精神,先買票再找人(畢竟有時候我也是樂觀過頭...),而且是316買了票,319睡前(?)猛地想到還沒找人,320晚上才開始找人一起去。(而我要看的場就在325下午...) 感謝一起去的東毅兄,開演前可以聊聊走走,真是不錯阿。

春醒(Spring Awakening)改編自德國Benjamin Franklin Wedekind(魏德金,1864-1918)同名原著,探討處於自我統合或角色混淆的小鎮青少年(by 心理學Eric H. Erickson,人格發展論),面臨性、暴力、死亡等命題的掙扎和迷惘。另外,此劇曾獲得百老匯2007年東尼獎最佳音樂劇。

進場前,我只知道1)音樂劇,2)非喜劇,3)百老匯舊版本有性場面。
開演前演員們在舞台內嬉戲,樂隊在舞台右上方(?一般是觀眾角度還是演員角度標示阿?)

喔,還有我原本是想找蔣國男的廣播,聽說他詳細的介紹了2007那個版本,但是連結好像不見了,
倒是意外找到他介紹紐約的一個獨立樂團,叫做The Spring Standards (春天的標準)是很好聽的團喔,目前我最喜歡halcyon days 這首:D

蔣國男的介紹:http://www.iwant-radio.com/showinformation.php?sisn=4511&stime=2010&smonth=&act=2
歌詞:
http://www.songmeanings.net/songs/view/3530822107858851052/
每日一英推眼鏡時間:halcyon days---ph.冬至前後七天風平浪靜的日子
youtube: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ag6D_S3meE0

 

(用力跳一下)
北藝大的學生真的好厲害,很有專業水準,看完後忍不住手滑看一下後面幾場還有沒有票(結論當然是票早就售盡了),雖然我應該也沒錢跟時間再看一次了。(
連70元的節目單預算都沒有,嗚)
舞台設計玩的很徹底,畫面很好看豐富,場面調度有意思。(個人比較喜歡這個舞台設計勝過一樣有唱歌的北爸紐媽)

看的時候有幾幕差點哭出來喲,差點要拿出衛生紙。唉,青少年時期阿,身體的變化和自我概念的建立,卻又是在那麼保守封閉的環境中,可以感受到劇中人的壓抑和痛苦。我複習了一下艾爾楷(Elkind)的青少年自我中心主義(egocentrism)

劇中完全找不到以下四大自我中心特徵,除了演出時間有限,不可能完全呈現角色們的全貌,
也是因為他們是被壓抑,不被允許有自我思想的一群吧。

(1)想像觀眾(imaginary audience):由於過高的自我意識會使青少年一直以為自已是被觀賞的對象;
(2)個人神話(personalfable):青少年過度強調自己情感與獨特性;
(3)假裝愚蠢(pseudo):大智若愚的表現;
(4)明顯的偽善(apparent hypocrisy)。

此外,劇中的性,不論是自慰、口交或是男女主角性交,都感覺壓抑大於歡愉,迷惘不安而非純粹而原始的快樂。
然後,節奏好像應該再慢一點?這幾幕的長度雖然不會太短,可是覺得好像還沒有到會刺到觀眾的那個點,就停了。
有一點點放過觀眾的感覺。

可能是時間有限吧,150分鐘要處理這麼多人事物,好趕,但感覺劇組已經很努力並且達到水準之上的表現了。
期待這齣戲有再發展的可能,也許再多些裁剪,拿掉次要的論述,就會有空間做更深化的討論。如果日後重演的話,我一定會再進場觀看的!

至於會後劇評家說,演員呈現的14歲青少年,感覺太像小學生這部分,以我一個資歷不深的國中小教師看來,其實我覺得還好,畢竟曾看過國一生的下課娛樂:大家一起反穿外套,然後圍在一起大笑;也曾有國三女孩兒,上課時邊跳邊說:「阿老師我尿好急,快憋不住了」 我個人是覺得現在的小孩只是看起來比較成熟,其實行為舉止還蠻天真的阿,尤其如果場景設定是在很封閉的社會中,還解釋的通。

小疑問:為什麼這次春醒沒謝幕阿?是怕破壞了哀傷的氣氛嗎?

 
至於一吻勾銷呢,年輕的學生要演出世故,真的很不簡單,會計師蠻厲害的。演員們台詞的丟接在前面有點乾,後面的笑點則蠻成功的,我喜歡這個本,對白的精彩彌補了演員還沒準備好的部分,看完心情也蠻愉快的。

╠═╬═╬═╬═╬═╬═╬═╬═╬═╬═╬═╬═╣╠═╬═╬═╬═╬═╬═╬═╬═╬═╬═╬═╬═╣╠═╬═╬═╬═╬═╬═╬═╬═╬═╬═╬═╬═╣

演後座談筆記:
時間:2012.3.25    5:45~約7:00(?)(原本說6:00開始但提早開始,所以心得是不要離開現場,哈哈)
劇評老師:閻鴻亞(鴻鴻)、王孟超、周曼農、劉鐵鋼,由楊雁舒主持

一開始主持人很幽默的說之前有觀眾反應北藝大的劇後座談很不friendly, 所以這次觀眾可先發問。結果沒人提問,所以就還是讓劇評人先發言。

以下是列點,因為劇評家使用的語彙,對我而言,太詩意不太好懂。
有點擔心自己記下來隻字片語,也許誤解原發言人真正的意思,而且是誰說的好像有點混淆在一起了,所以大家看看參考就好。
再來因為劇組的發言很少,而老師們除了肯定劇組的用心和專業度,都希望這兩劇可以再更精進,所以以下幾乎都是改進之處。
ps: 如果有我理解錯誤或誤記的部分,非常歡迎大家補充更正喲。
(但我的部落格好像沒什麼人會來...<( ̄ c ̄)y▂ξ)

春醒

曼農:1) 此版本增加了 a) 戀母情結 (配角與男主角母親)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b) 男女主角做愛的理由 (改成非強暴,而是在同班同學死亡後)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c)男主角用樹枝打女主角,表現青少年莫名的暴力與衝動。
           2)原著有哲學層次,雖然男女主角設定在14歲,但常會出現哲學性的句子。(曼農有舉例,但我記不起來)
           3) 音樂的部分可以再想想,有發展成很好的音樂劇的潛能。目前還太療癒性(還是不夠療癒性?沒聽懂。),現在的版本,感覺音樂只是抒情。

鴻鴻:   1) 是很勇敢的劇本。音樂部分很多首都太像,除了某首,很多飄忽的歌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 2) 場景調度很認真,幾乎到了暗戀桃花源的程度。(這句沒聽清楚)
            3) 歌和劇的搭配有時候很不錯,如成年禮的最後面。(鴻鴻是舉這部分嗎?)但有時候他不知道演員現在的動作是角色的動作還是什麼?比如説成年禮的轉椅子,是那個儀式本身就有的一部份,還是指示導演希望演員現在轉椅子?(導演後來回應:是希望藉由轉椅子轉換空間。)
           4) 討論到風格化的表現 (沒聽懂)
           5) 角色看起來不像14歲,感覺比較像小學生之類的,「笨」跟「想要努力變聰明」是兩件事。捷運上的青少年看起來都聰明得很,演員演的太笨了。
          6) 音樂用的太多 (老師們似乎都覺得音樂的部分需要再想一下)
          7) 性場景時,演員耳mic的聲音很干擾。
          8)         提問:為什麼打架都是用推胸部的方式?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演員回應:嘗試過很多打法,最後在直覺性和美學性的抉擇下,選擇直覺性的。(反思:我沒有打架經驗,實際打架時,看起來的樣子是單一還是很多變化呢?)

孟超:1) 若使用鏡框式的舞台,演員走出去才會有劇組想要呈現的力量感。
        2) 原著的人物在強大道德規範的體制,因而感到痛苦。但現在的版本感覺衝擊力來不夠,角色好像很容易就可以逃脫出體制。
        3) 性、槍、刀、殺青蛙的場面都太弱,不夠真實,就不夠有壓迫感。(導演有回應這方面有些是因為受到學校的限制,比如說如果要露點,進場就要檢查身分證等等。) 此外,場景故意設計成破爛的樣子,可是有必要這麼破爛嗎? 就算是小城鎮...(這邊應該是在講壓迫感不夠)
        4)同性戀的表演方式太表面化。
        5) 建議唱歌時再拿手mic, 沒唱歌時不要帶耳mic,這個場地跟觀眾的距離很近,可以不用耳mic。 不用耳mic而用人聲,聲音才會有血肉。
2007(?)百老匯版本的演員唱歌時才用mic,那個mic像是一種儀式工具,抓住時才能宣洩或告解,但現在手mic只是假裝的,聲音還是一樣從耳mic出來,反而奇怪。同時,也造成唱歌部分只有氛圍,不到宣洩效果。
         6) band固定在台上,使得那個位置那個空間便死掉了。 舞台上就少了一塊可以運用的地方。 好的運用方式例子:政治媽媽
         7) 18世紀的青少年們是非常sensitive, 渴望藉由文學來尋找解脫。

鐵鋼:(綜合兩齣一起講)
1) mic風和音響易產生罐頭聲音,現在劇場已經有數字音響,模擬音響已經消失了(聽不懂),但是藝術要講究直觀性和???性。(???處我忘了) 2) 假定性的塑造。男女主角做愛場景時旁邊有工作人員再推另一個舞台 (我現場看是沒注意到)

導演對於mic的回應:  我認為搖滾樂是需要mic的,然後如果唱歌用mic 沒唱不用mic, 會造成...的不一致 (印象中是這樣,有點忘了。然後也忘了...是啥)

 

一吻勾銷


曼農:1) 伍迪艾倫曾說過他不去潛水,因為他不喜歡在深海中被魚群叮的滋味(大意) 換句話說,Woody一直有種站在高處觀察自己的戲謔諷刺,但目前演員似乎還沒有表現出那樣的呈現
          2) 伍迪艾倫是蠻虛無主義的 (不懂)

鴻鴻:1)要一群年輕演員演是世故的成年,本身就很難。(舉了契訶夫當例子,不懂)
            2) 後半段演員變成歌隊的橋段,很有趣。飯廳高起來的部分在過程中變成小舞台的點子,蠻好的。(恍然大悟,我看戲時就一直在想為什麼飯廳那裡要高起來)
            3) 角色變回作家筆下角色後,太快彼此和諧。會讓之前的爭執在乎變得奇怪。換句話說,「救贖」來的太早,如果改到最後角色準備和作家一起上樓完成ending時再褪去角色原本的個性,會看起來比較順,也會讓救贖更有意義。(大意)

孟超:1) active (忘記為什麼提到這個,還有是指什麼阿??)
         2)還沒塑造好upclass的品味
         3) Woody Allen 擅長從悲劇中看到喜劇,劇中的作家應該有Woody的影子,但這個版本的演員尚未表現出來。
         4) 鵝聲太晚出現 (導演回應:是經過設計跟嘗試的安排)

阿亮(?)老師(不是卜學亮):Woody Allen說過,犯錯是人性的,神在機器上。所以他的作品會有NG畫面,但這次沒看到,很可惜。

忘了誰說的:現在的青春的抵抗,常常被(媒體及其他)拿來消費。觀眾很難有被吶喊「醒來吧!」的震撼感。

╠═╬═╬═╬═╬═╬═╬═╬═╬═╬═╬═╬═╣╠═╬═╬═╬═╬═╬═╬═╬═╬═╬═╬═╬═╣╠═╬═╬═╬═╬═╬═╬═╬═╬═╬═╬═╬═╣

劇評家點出超多我沒有想過的細節,感覺上了一課,很滿足。: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licezz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