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同名書籍得知於某次與哲融閒聊,後來也決定必看舞台劇改編,結果大姊我忘了預留買票錢, 峰迴路轉之最後終於在星期五換到星期六午場的票。然後看戲當天凌晨才發現導演是黎煥雄 (登勒~!!!),雖然如此還是很期待,況且不再是小巨蛋,情感不至於被空間稀釋過多吧,我告訴自己:「看黎導的戲,就不要執著故事邏輯性,就像是欣賞舞蹈或是讀詩,重點在氛圍和美感。」,不過,原作本身就是非線性呈現,有點像是好幾部的小短片,也有那種跳接的感覺,實在還是有點擔心,原本就不是一個傳統敘事的作品了,黎導到底會怎麼處理呢?

進劇場前,原著約讀到第110頁,「與關錦鵬交換日記」那章,那時還沒買書,分好幾次吃飽飯的空檔,到書局去看,每次幾頁,好珍惜的讀著,鼻子酸酸地。

226星期天,開場前聆聽了演前的導讀,第一次見到作者陳俊志本人,是個很有自信的人,好像滿喜歡動來動去的,很可愛,希望以後有機會再聽他演講。約莫是在上半場開始後二十分鐘,我心想:「阿,導演沒有要邀請觀眾進入的意思。」或著說,這次導演邀請的是已經看過書,對故事內容有一定熟悉度的觀眾,而且恐怕不能是才剛讀完書沒多久的,否則雖然理解台詞,卻也因此將舞台的畫面與原本心中的想像拔河打架,畢竟原本就已經是這麼有畫面感的文字阿!

拆開來看,畫面是有意象的,也的確觸動了什麼,但是也許駑頓如我,常常還沒進入或是正在努力聽懂台詞,場上就跳接到下個鏡頭了,比如說小敏悲傷地問我們要去那裡,可以去那裡,然後突然明亮快樂的說,我們去跳舞!(大意)或是開場不久後,小迪姊姊的長嚎,我想對於沒有看書的人,應該蠻突兀的。對於已經知道小迪為何而哭的我來説,這樣的情感表達又太滿了,好像少了留白,反而抽離。

下半場故事線條比較清楚,俊志和小迪上墳看姊姊的片段真好看,可是上下半場導演風格相差太多這件事,讓我有點分心。不過還是在好幾個地方紅了眼圈,我想,如果明年再度搬演的話,我還是會再去看一次的,對這本書實在太有愛了,雖然書中每個人都好寂寞,都在找愛。

看完戲的這個禮拜,在youtube上看了一些原作者的訪談和演講,意外的找到交大電影研究中心的youtubehttp://www.youtube.com/user/nctufilmsc2012 (是好物!!! 2005作者有來交大演講過,主題是紀錄片無偶之家。翻了一下自己的日記,那段日子我好像很忙,只有去聞天祥電影座談會,真可惜。

總之,因為這本書這部舞台劇,我google常德街事件,視聽李敖和俊志導演在李的節目的對談(李大師也太沒禮貌了吧),沈醉在陳俊志導演改編自鯨向海作品的影像詩作品<沿海岸線徵友> ,一遍一遍。(「劫難之後,所有人都齊聚到海邊來看海。有人想著魚,有人是魚的本身」,我想起自己曾經給自己的劫難,想起那幅沒有開始也無所謂結束的山水畫,雖然一切連我的心情都早就不是那樣了,難過的卻是自己給自己的委屈,倒是與他人無關的。)

而這一切,使我又開始想看紀錄片了,也想多讀點書,更靜下心來讀點詩,更多用心去感受生命的點滴,自己的和弱勢族群的。我感覺深層地某處被劃過,闇然中微見燭光。真好。謝謝兩個導演和多名演員,謝謝劇場謝謝文學,你們成就的,絕對不只一個文本一個故事而已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licezz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